國內天然牡蠣礁現狀
牡蠣礁(oyster reef)是由大量牡蠣固著生長于硬底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種生物礁, 它廣泛分布于溫帶和亞熱帶河口和濱海區;除為人類提供鮮活牡蠣以供食用外, 牡蠣礁還具有許多重要的生態功能與服務價值,包括凈化水體、提供棲息地、防止岸線侵蝕等。
牡蠣礁作為重要的海岸帶棲息地之一,在我國溫帶和亞熱帶海區的潮間帶和淺水潮下帶有著廣泛分布。根據有限的相關文獻資料,我國現已知的牡蠣礁主要分布于天津大神堂、江蘇小廟洪、山東萊州灣福建深滬灣和金門。
牡蠣礁是全球退化最嚴重的海洋棲息地之一,中國也不例外2000年以后,相關部門對天津大神堂和江蘇小廟洪牡蠣礁的生存現狀開展過幾次調查。2000年初和2013年的調查結果對比顯示,受海岸帶開發、過度捕撈、水體污染等影響,過去10年間這兩處牡蠣礁均呈現出明顯的退化趨勢。
01
隨手關燈 節約電能
大神堂牡蠣礁現存于天津大神堂村以南5m水深處的潮下帶海域內,主要由長牡蠣(Crassostrea gigas)構成。這片海區曾是重要的貝類棲息地,除牡蠣外,歷史上也有著豐富的扇貝、毛蚶等貝類資源,一直是當地漁民賴以為生的貝類漁場。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起,由于高強度、規?;夭刹?,扇貝和海螺等貝類資源日漸枯竭。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牡蠣開始成為主要的采捕對象。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2006年間通過拖網累計采捕的牡蠣量達10萬噸。
受長期拖網捕撈、海岸帶開發的主要影響,這片牡蠣棲息地嚴重退化,面積從2000年初的35km2到2007年已不足30km2。2006年和2013年對牡蠣礁進行的水下聲吶調查顯示,保存良好的礁體面積也從3km2減少至0.6km2。為限制海洋開發活動對大神堂牡蠣礁的影響,2012年12月原國家海洋局批準建立了天津大神堂牡蠣礁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
02
江蘇海門蠣蚜山牡蠣礁
江蘇海門蠣岈山牡蠣礁位于江蘇省海門市東灶港小廟洪海域,是我國現已知僅存的面積最大的潮間帶天然牡蠣礁。蠣岈山牡蠣礁區總面積3.55km2,礁體由2種牡蠣組成且分層明顯,暴露出的礁體剖面顯示,礁體下部為近江牡蠣(C. ariakensis),殼高約10-15cm,礁體表面為一層活的熊本牡蠣(C. sikamea),殼高約3-5cm。
江蘇海門蠣岈山牡蠣礁
2013年的調查顯示,江蘇海門蠣岈山牡蠣礁由750個潮間帶礁體斑塊組成,礁體總面積約為20萬m2;與2003年相比,牡蠣礁面積約下降了38.8%。牡蠣礁退化的重要原因是受到海洋開發活動導致的海域環境發生變化和泥沙淤積。2006年,為保護牡蠣礁資源,原國家海洋局批準建立了江蘇海門蠣蚜山牡蠣礁海洋特別保護區(2012年更名為江蘇海門蠣蚜山國家級海洋公園)。
03
山東萊州灣牡蠣礁
據文獻記載,山東萊州灣內有4處河口發育有牡蠣礁,其中以淄脈溝口和小清河口的牡蠣礁規模最大,由長牡蠣(C.gigas)和近江牡蠣(C.ariakensis)構成。然而,20世紀6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受黃河入??谀嗌硵U散和平均海面升降變化的主要影響,以及過度捕撈和水體污染的近一步影響,兩河口牡蠣礁不斷向海延伸生長的同時,向河口側的牡蠣礁也在逐漸死亡。20世紀80年中后期的調查顯示,淄脈溝口死亡礁體面積約0.89km2,僅在向海最外側存活有0.17km2牡蠣礁;小清河口存活的礁體面積為0.2km2。近30年由于缺乏系統性調查,萊州灣內牡蠣礁的生存現狀尚不清楚。
牡蠣礁生態修復技術
(一)工作背景。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入海污染物總量不斷增加,圍填海工程占用近海棲息地,造成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惡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特別是部分河口、港灣等近岸海域,來水量大、水體渾濁且富營養化嚴重,缺乏有效環境治理方式。同時我國近岸海域天然牡蠣礁面積快速減少,生態功能退化。牡蠣礁具有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在當前形勢下開展牡蠣礁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對于修復和保護海域生態環境、加強漁業資源養護具有重要意義。
(二)技術原理。牡蠣礁的生態修復需要了解擬修復區的環境特征、牡蠣物種、牡蠣礁歷史分布和現狀、限制牡蠣礁自然恢復或牡蠣種群生長的威脅因素。通常,限制牡蠣礁自然恢復的原因是缺乏牡蠣補充量、缺乏礁體底質物以及病害發生,或者以上原因同時存在,可通過移植牡蠣幼苗或成體、構建礁體底質結構、識別和應對當地牡蠣病害問題,來修復牡蠣礁。
(三)技術方法。通常要進行牡蠣礁修復規劃,開展可行性調研,根據相關調查結果、修復目的以及社會因素等設定修復目標、策略、方案,修復選址可利用或參考棲息地適宜性指數這一工具。具體修復方法:1.針對補充量受限,常用方法是移植育苗場生產的附殼幼體,或使用附著基收集的野生幼苗。2.針對底質物受限,需要構建礁體結構,根據相關因素及總體可行性確定礁體投放具體選址,材料選擇要考慮補充量、修復區環境特征、修復目的、材料成本、修復區功能定位等因素。3.如果病害已出現于擬修復區,可采取被動地讓牡蠣帶病生存或主動地移植抗病牡蠣來應對。此外,項目實施還需要主動識別潛在的生物安全和病害風險,避免引入外來物種和病害。
附殼幼體
(四)應用前景。該技術可應用于牡蠣礁退化或歷史上有牡蠣礁分布的海域,以及適宜恢復牡蠣礁的海域??稍诤Q竽翀鼋ㄔO、牡蠣水產種質資源修復、漁業資源養護、河口生態環境治理以及海岸帶生態修復工程中推廣應用。特別是河口、港灣等水域環境污染的問題較為突出區域,牡蠣礁所發揮的過濾水體、移除水體氮的生態功能,將為近岸海域的水質改善起到促進作用。
沿海岸線構建的牡蠣礁
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致力于成為服務海洋強國戰略,推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和海洋資源綠色可持續利用的海洋高科技公司。公司以“自主海洋高端裝備走向世界”為使命,專注海洋傳感器、水下機器人、海洋物聯網、智慧海洋大數據系統等海洋高端裝備和軟件的研發、生產、服務,面向智慧漁業、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深海資源開發、海洋工程服務、智慧海洋等領域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珊瑚礁監測系統
我公司開發的水下物聯網監控系統可用于牡蠣養殖的監測,實時監測海域內牡蠣的養殖情況,可實現產卵、育苗、生長、發育、成熟等全方位的溯源工作,積累大量數據并建立數據庫,為科學養殖和高效決策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