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景觀·
珊瑚礁是敏感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環境指示物之一。據研究統計,全球約20%的珊瑚已經滅絕,全球三分之一的造礁石珊瑚種類面臨滅絕的威脅,也將許多物種推向滅絕的邊緣。預計到2030年,全球接近60%的珊瑚將會死亡。
目前世界上沒有保存完好的珊瑚礁,僅在過去的30年里,我們就失去了世界上超過半數的珊瑚,包括大片的標志性珊瑚礁——澳大利亞大堡礁,約3000個獨立的珊瑚礁沿澳大利亞2300公里的東北海岸線排列成串;2016年是連續數年創紀錄高溫年中最熱的一年,因氣候變化、海洋變暖,全球已有一半以上的珊瑚因白化死亡;大部分珊瑚或將在2050年滅絕。
珊瑚白化
在我國,過去的三十年,大陸沿岸和海南島周圍的岸礁,甚至在離岸島礁周邊,珊瑚覆蓋率也已經從大于60%下降到約20%。
當然,珊瑚礁的退化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除了海水溫度異常外,還有臺風、海洋酸化、敵害生物暴發等。除自然因素外,一些人類活動也給珊瑚礁的生存帶來壓力,主要包括圍填海工程建設、破壞性和過度捕撈、污染物入海排放、粗放式旅游開發活動等。因此,科學保護修復珊瑚礁是當前亟須推進的重要工作。
目前采取的保護措施
保護體系
我國沿海已設立了11個以珊瑚礁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海洋保護區,分別是西南中沙、雷州、大亞灣、萬寧、三亞、儋州、東山、徐聞、南澎列島、珠海廟灣島、潿洲島等。對于加強海岸帶空間用途管制、保護物種多樣性,尤其對我國珊瑚礁的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調查監測
自然資源部于2020年完成了“全國珊瑚礁生態現狀調查”,調查范圍涵蓋近岸造礁石珊瑚總分布面積的88.5%,據此基本掌握了我國珊瑚礁的“存量”和“質量”,以及當前面臨的主要威脅。
生態紅線
根據2016年《關于全面建立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的意見》,指導沿海各地的海洋生態紅線劃定工作。
人工修復
對已經退化的珊瑚礁進行保護修復,實施有針對性的人工生態修復工程也極為重要。目前采取的修復方法主要包括幼體繁育、珊瑚斷片培養、底播移植、建造和投放人工礁體等。
柳珊瑚(海扇)
腦紋珊瑚
牡丹珊瑚
鹿角珊瑚
羅博飛珊瑚礁生態保護監測系統
羅博飛珊瑚礁生態保護監測系統可用于珊瑚礁監測和管理,系統涵蓋了珊瑚礁區水上監控系統、水下視頻系統、海洋環境數據及軟件系統,可以對珊瑚礁生長狀況進行長期、連續、實時的在線監測,可以顯著提升珊瑚礁區海洋環境在線監測、有效評估、實時預警和動態管控能力,進一步實現珊瑚礁區的智慧監測和保護。
羅博飛公司可根據珊瑚礁的地理位置、客戶觀測需求,搭建全方面立體珊瑚礁監測網,從方案到實地搭建全程服務。